曾参与诽谤利物浦球迷!这位大英新首相惹众怒
可以肯定的是,当鲍里斯-约翰逊在7月24日正式入主唐宁街10号,成为新一任英国首相时,利物浦人发出的嘘声最为响亮。这并非因为红军与鲍里斯所秉持的政治理念存在分歧,而是源于新任英国首相曾针对希尔斯堡惨案发表过极其偏激的言论。
在成为英国首相前,鲍里斯的人生经历不可谓不精彩,今年55岁的他出生在美国纽约,长期持有美国和英国双重国籍,直到2015年才放弃了美国国籍,他的父亲是英国著名政治家斯坦利-约翰逊。
由于“约翰逊”这个姓氏实在太过普遍,因此在踏入政坛后,英国媒体通常用“鲍里斯”来称呼这位他们如今的新首相。
1988年,在从牛津大学毕业后,鲍里斯进入媒体圈,他首先在《泰晤士报》担任记者,不过因为编造了一句引言,他被迫炒了鱿鱼。随后,他又进入《每日电讯报》,成为该报驻欧盟总部布鲁塞尔的记者。在比利时摸爬滚打了几年后,鲍里斯在1999年加盟了《观察家》,并成为编辑。
而他与利物浦之间的矛盾也正是在《观察家》期间所制造出的。2004年,《观察家》记者西蒙-赫弗写了一篇专栏,文章直指当年的希尔斯堡惨案,宣称96名遇难者是咎由自取。
“利物浦人有被迫害妄想症,一边抱怨自己是受害者,一边又享受其中。他们不愿接受自己亲手制造了不幸的事实,而一味指责其他人,想要与整个社会为敌。”
“在那个发生灾难的周六下午,一群喝醉了酒的利物浦球迷们在人群后面不假思索地往球场冲,这直接导致了灾难的发生,警察只不过是替罪羊而已。”
负责这篇专栏的编辑正是鲍里斯。你可以想象,当《观察家》的这篇评论出炉后,会在利物浦引发怎样的巨大争议,如同当年的《太阳报》,鲍里斯和他的《观察家》被红军球迷钉上了十字架。
众所周知,无论是网站,还是报纸、杂志,一旦稿件被发布,首要负责人并非作者本人,而是编辑,因此当赫弗的这篇专栏见诸报端后,鲍里斯自然成为了众矢之的。2012年,赫弗曾向外界坦言,当年的那篇专栏,就是鲍里斯授意他写的,并且经过了他的审阅和最后的批准。
同样是在2012年,鲍里斯曾就专栏风波做出过道歉,但他的那次“对不起”被指责太过轻浮,丝毫没有诚意。这直接导致了他在成为英国首相的首次内阁会议上,一位来自利物浦的女议员伊戈尔,将当年的这起事件搬了出来,她当众要求鲍里斯向受害者说对不起。
遗憾的是,鲍里斯拒绝了这个要求,他这样回应道,“亲爱的伊戈尔女士,请看我的政绩,请看我已经完成的事情。在政党的帮助下,那些最贫弱、最需要帮助的人们得到了最好的结果,这就是我所处的立场,这就是我的信念之所在,这也是整个政府会去关注和努力去做的事情。”
显而易见,《利物浦回声报》被鲍里斯这段云雾缭绕的回复给激怒了,该报直言不讳道,“鲍里斯绝对是厚颜无耻。”
在此之前,利物浦名宿卡拉格同样对鲍里斯极为不满,早在鲍里斯成为英国首相前,卡拉格就曾公开表示,“如果他真的当选了,我希望他不要来到利物浦,这里的人们永远不会欢迎他。”
事实上,利物浦人的愤怒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在经过缜密的调查后,利物浦球迷早已沉冤得雪,此前的传闻均被证实是诽谤,希尔斯堡惨案的罪魁祸首就是失职的警察。
难怪,鲍里斯这种毫无悔意的态度,会让他被扣上“英国特朗普”的帽子,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专横的立场,犹如当年被问及为何选择放弃新闻事业步入政坛时,鲍里斯这样回答道,“人们不会为记者树立雕像。”
改换跑道的鲍里斯显然做对了选择。从议员做起的他,在2008年成为伦敦市长后,开始正式进国际视野,那一头乱糟糟的金发是他的标志所在。在伦敦奥运期间,鲍里斯作为市长的声誉达到了巅峰,而这主要得感谢那场滑索意外事件。
在从320米的高空滑索道空降至维多利亚公园时,双手挥舞英国国旗鲍里斯,不幸因为故障原因没有滑落到索道的终点位置,在空中悬挂了足足5分钟。但鲍里斯并没有因为这起尴尬的“事故”被人嘲笑,反而凭借他当时在空中的笑声和处理情绪的能力得到了一致好评。
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就对此评价道,“如果世界上还有其他政治家被困在滑索上,那将是一场灾难。但对鲍里斯来说,这绝对是一场胜利。”
鲍里斯就此以亲民的形象和极富感染力的口才征服了众多英国老百姓。之后,他又成为了英国外交大臣,但由于不同意特蕾莎-梅的脱欧谈判策略,强烈要求脱欧的鲍里斯在2018年7月宣布辞职。
与此同时,与之前两位首相不同,关于鲍里斯的争议也始终不绝于耳。他曾被指责发表种族主义、厌女和恐同性恋言论,私人生活也比较复杂,英国媒体曾多次揭露他有过外遇。而在担任外交大臣期间,由于碰上了俄罗斯间谍在英国中毒事件,鲍里斯还曾公开发表言论,“如果俄罗斯被证明是这次中毒事件的幕后主使,很难想象英格兰会参加俄罗斯世界杯。”
鲍里斯就是这样一位个性张扬,口无遮拦,得罪过无数人的领导人,但有过媒体工作经验的他完全不在意外界的评论,“利物浦事件”只不过是他人生中遇到的一个小风波罢了。
套用卢森堡外交大臣阿赛尔伯恩的话来说就是,“鲍里斯就是一位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