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镀金产业链”到底有没有?
这两天有媒体曝出荷兰名帅希丁克执教国奥队时,球员选拔收到了经纪公司的“操控”,入选国奥队成为了不少留洋球员镀金的手段。
那么,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国字号“镀金产业链”呢?
这要从国字号的履历有什么用开始说起。首先入选国字号球队,穿上国家队的球衣,为国家而战,肯定是球员的奋斗目标,那份荣誉感是无可取代的。除此之外,国字号履历就和“经济效益”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在中国职业足球有转会制度之初,一名球员的转会费必须严格更具中国足协《运动员转会规定》里的转会费计算公式来确定。比如2005年出台的规定中,球员转会费的计算标准为“上一年度的收入乘以该球员的加值系数”,其中就包括了国字号球员的价值系数。成年国家队球员为1,国奥队球员为0.6,国青队球员为0.5。也就是说,是不是成年国家队,其转会费直接就是相差一倍;就算是只是国青队的球员,身价也可以上浮50%。这直接决定了卖出俱乐部的收入,也决定了经纪人的合法回佣多少。
拥有国字号履历,更高的年薪也是最直接的好处。球员和经纪人可以在和俱乐部的薪资谈判中争取更高的收入,转会时甚至还能得到高额的签字费。即使中国足协出台限薪令,国字号球员年薪上限也都高过普通球员。就拿去年底最新的限薪令来说,国内球员最高年薪不得超过税前1000万元人民币,但是参加亚洲杯和世界杯预选赛的国脚可以上浮20%。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当年足坛反赌扫黑的时候,被抓住的中国足协高层领导都有过收受国脚贿赂的犯罪事实。花钱进国家队更是成为了那个至暗时刻在平常不过的潜规则。曾经有一位很有实力的球员,就是因为在被索贿时“无动于衷”,结果因为伤病的借口无缘在世界大赛上为国效力。
成年国家队球员毕竟还是都在大家眼皮底下踢球,尤其是如今电视转播远比中国职业联赛之初发达,因此实力如何一清二楚。反倒是国字号青年队球员的实力,为什么入选,经常成为了争议最大的地方。
不仅仅是这届被外界质疑的国奥队,其实之前就有过一支国青队,打热身赛的时候是一套主力阵容,到了正式参加亚青赛的时候,几乎换了一套主力阵容。和如今媒体质疑希丁克国奥队一样,当时打上亚青赛的有不少是在欧洲低级别联赛留洋的球员。但最终糟糕的战绩,引来议论纷纷。
有媒体统计,光是几家葡萄牙低级别俱乐部近四年就已经为各级国字号青年队输送了至少二三十名球员,这个数字实在惊人。反倒是那些已经在中超踢上比赛的年轻球员,却经常无缘国字号青年队的集训。
年轻球员出口转内销已经成为了中国足坛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在2017赛季开始实行U23政策之后,镀金回来后的U23球员身价飞涨,收入也是飞涨,甚至都已经可以达到千万年薪的级别。俱乐部老板们如何来判断这些年轻球员的实力和身价,有没有国字号经历可能是“最好”的评判标准。
而另一方面,经纪人大肆招揽、利诱和挖角国内优秀年轻球员出国“镀金”也已经成为了司空见惯的事情。各家俱乐部的青训梯队,都不得不要积极防火、防盗、防经纪人。在中国足协,本土俱乐部来打球员被拐骗留洋官司的近几年也是越来越多。
如果年轻球员培养都完全被当做一个赚大钱的产业来做,那受伤害最深的还是中国足球自身,要知道我们的青训基础本来就已经够薄弱了。